起了大早從0公里開始未曾踏查過的全台最長縣道支線儘管缺少一面縣道 149 甲的起點大牌還是覺得非常踏實
在全然陌生的地方看到中油直營站旁擺放往阿里山、草嶺加油終點站的告示特別有說服力
過了國道三號下方後的爬升只有少數幾處因為霧霾影響而勉強看得到稱不上展望的市區景色之外
希望尖山坑的福德正神大人有大量,但雜亂種植的樹木跟蔓延路旁標線的雜草毫無風景可言
與縣道 158 甲共線之後一切才變得有意思,當然不包含被野狗追逐吠叫在內
一公里後隨即結束共線,暫時進到竹山鎮的範圍,約三公里後又跟縣道 149 共線,再次回到古坑鄉
翻越山頭過後的早晨日照讓周遭景物顯得層次分明
逆光卻清晰的山形剪影預告著中午之前都會有一片澄澈的晴空
看到規模與名稱不大相符的石橋山莊也就表示接下來的縣道都是獨立路線,而且即將迎來睽違 22 年的通車路段
最高限速 15 公里這種愚人節玩笑風格的險降坡警示等同於是宣告雲霄飛車的緩慢爬坡到最高點一樣
不符合人體工學的超陡下坡與髮夾彎連續重擊就算打了低速檔仍會感覺隨時處在俯衝狀態
連四輪車輛開到彎道一半都會停住遲疑是不是整人節目的陡峭程度
跨越清水溪橋後則是需要退到一檔的喪心病狂立體S型陡坡爬到黃色橋身的草嶺一號橋
荒郊野外的崩塌遺跡中舖築的這段高低落差極為明顯的剛性路面在光線照射下像是主題樂園滑水道一樣
遇到交通標誌與恰好外觀被塗成黃色的水泥柱狀避難坑偽裝成自以為俏皮的表情符號
三座延伸加長舊有的明隧道通過地質不穩定的一連串上坡後與縣道 149 乙的終點交會
縣道 149 家族彼此之間的交錯關係也告一段落,剩下的就是甲線通往終點那端充滿神祕氛圍的偏遠地區
一片綠意的嶺頭早已看不出十多年前颱風挾帶的豪雨造成的嚴重走山
回頭還可看見剛才在萬年峽谷裡上上下下的蜿蜒路徑已經位在遠處下方
筆直的草嶺隧道連接的另外一頭是懵懂無知國中青年沒有留下任何回憶的著名風景區
不過對一位在網路上找不到幾則關於這條縣道支線紀行的自稱摩托車少年來說
末段雨季來臨時似乎容易失控的清水溪河道與慢慢接近而不時露臉的怪異山峰更值得一探究竟
終點牌面的數字用來吐槽最後一支里程告示在台灣公路界早已見怪不怪
用力回想曾經在樟樹湖的縣道清晰看見霸氣十足地坐鎮蔚藍天空下山勢險要的龐大山體
原來是十年前一趟一位友人臨時自告奮勇說要擔任司機加入我草率決定的公路旅行的緣分
從縣道 162 甲的終點折回能夠停車遠眺縣道 149 甲行經山腳的聖觀音峰、兜山與塔山聯手演出的天然屏障
今日已功德圓滿
群山的對面看來也有相同澄澈湛藍天空的想法在拍照的當下不斷在腦中傳達
從縣道 162 甲下山到市區的齊柏林唱片行再從縣道 159 甲上奮起湖的三條比主線還要迷人甲線串聯計畫也就此推翻
今天乾脆就再翻越山頭跨過縣界去看看好久不見的玉山主峰吧
在溫度急速飆升的太和村收進背包裡的刷毛頸套跟剩餘所有的短袖排汗衣
轉進台 18 線後即使依舊陽光普照不得不通通穿在身上
超過十年沒有騎車造訪的阿里山公路果然少不了怪手施工與人員管制
隨著森林遊樂區入口前的省道繞過四分之三個圓形彎
就得一直估算抵達東埔前減少的里程與日落之前降低的氣溫究竟誰的速度快
畢竟才到自忠就分不清楚到底是小便完畢或是純粹太冷引起的發抖
只是再怎麼斤斤計較停車拍照的時間,也是要等待遊客離去拍張每次報到必定收藏的終點大牌證明自己到此一遊
如果警告標誌裡的圖案換成實際彎路軌跡應該會變成熱門打卡景點
想要重現當年投稿公路八景照片的構圖元素其實在意的是少了一面標示北向的台 21 線藍盾路牌
以及根本忘了另一棵神木原先矗立的確切位置與姿態
裝著單眼相機的背包在捕捉不到百岳的時候完全只是揹著增加肩膀痠痛的
惡名昭彰多年的 133~134K 邊坡坍方也讓工程單位決心蓋座山路名產明隧道了
進入有個直角拐彎卻只有牆上反光標線可供辨識的烏漆抹黑東埔隧道仍舊會嚇出一身汗
平安渡過隧道工程的整點放行跟不良設計的道路動線就可以安心許多
除了後來同時被五六隻看起來很乖的大型犬追逐吠叫以外
正式宣布彎道告一段落的愛玉橋與遠方的祝山和對高岳以及下方的和社溪難得一副和諧的畫面
一旁跟之前相比簡直快速道路等級的神木巷直接幫我預設好隔天的行程
正午時分從縣道 162 甲尾段騎了兩地直線距離五倍的路程在還有夕陽餘溫之際來到東埔溫泉
散發連續劇組以民初時代為背景搭建的文人氣息房間室溫驟降的夜晚請記得多付一百加床厚棉被
第二日:195 公里
總里程:445 公里
(寫在連續看完千鳥の鬼レンチャン與ガキの使快要笑死的 06.27 半夜 0102)